董雙林,我校淡水漁業1977級校友,中國海洋大學教授。1978年3月至1982年1月就讀于大連水産學院(現大連海洋大學)養殖系淡水漁業專業。1982年2月至1989年8月在大連水産學院(現大連海洋大學)養殖系任教。1992年7月于青島海洋大學獲得博士學位。1997年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現兼任中國海洋學會海洋經濟分會主任委員、中國海洋湖沼學會養殖生态學分會理事長等職。曾任中國海洋大學副校長(2003-2015)、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水産學科組召集人(2014-2019)、中國水産學會副理事長(2005-2012)等職。
自二十世紀末期,針對傳統海水魚蝦養殖污染嚴重,董雙林團隊深入開展了海水養殖生态學和養殖模式研究。“以前的海水池塘都是單養,例如對蝦,投放的飼料隻被吃掉20%~30%,剩下的殘餌和糞便就排到海裡或者沉積到池塘底泥裡了,這樣就造成污染。”董雙林說,這是養殖系統的結構過于簡單造成的。為此,他的團隊開始優化養殖系統結構。
董雙林及同事依據養殖生态系統的代謝類型或驅動因素将水産養殖系統分為兩類:自養型養殖系統和異養型養殖系統。前者主要靠太陽輻射直接提供能源,如海帶養殖系統;後者主要靠人工投飼提供能源,如對蝦池塘養殖系統、吃食性魚類網箱養殖系統等。他說,與傳統的單養模式相比,綜合養殖模式就是将上述兩類互補的系統複合在一起,其優勢不僅在于飼料利用率更高,還能改善、穩定養殖水體的水質,達到“1+1大于2”的效果,實現水體養殖容量的提高。
我國水産養殖正在快速向集約化方向發展,但董雙林敏銳地察覺到,伴随而來的是生産單位重量産品能耗的增加和飼料消耗量的增加。從西方引進的循環水工廠化養殖模式的确可以大大地提高單産,減少排污,但由于養殖水體缺少了光合作用這一既可産氧又可吸收代謝廢物的過程,使得人工輔助能的投入大大增加。為此,他提出水産養殖生态集約化發展的建議,并在研發陽光工廠化養殖模式,以期實現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雙赢。“我國近岸海水養殖受環境和空間的制約日趨明顯,近岸海域利用趨于飽和,海水養殖從近岸向離岸拓展已成為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綜合養殖是我國傳統哲學思維在生産實踐中的應用,基本原理主要是養殖廢物的資源化利用、養殖種類或養殖系統間功能的互補,其思路傳承了中國傳統的辯證思維模式,以對立事物的轉化達到自養和異養兩個過程的平衡(中庸、和諧)。”他說。
二十世紀80年代,應國家需求,他跟随啟蒙老師史為良教授,查明了水庫環境變動與魚産量的關系,建立了因地制宜的水庫魚類放養模式,推動了遼甯省水庫漁業的發展,并為此獲得了水利部科技進步獎三等獎。二十世紀90年代,由于水産養殖利潤較高,催生了水産養殖規模迅速擴大,有些地區開始毀地,把稻田改成養魚池。“有人開始在鹽堿荒地上挖池塘養魚,但這種做法風險性很大,養殖魚類大量死亡的現象經常出現。”他說。于是,針對我國大片鹽堿地國土資源荒蕪和池塘時常大批死魚現狀,董雙林團隊深入研究了低窪鹽堿地池塘水質特點,查明了養殖動物對鹽堿的耐受性規律,構建了鹽堿地養殖池塘水質調控技術和養殖模式,優化了塘基漁農綜合養殖模式,實現了鹽堿地池塘養殖的安全高效生産。該成果于2006年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二十世紀末期,我國海水池塘養殖對環境的污染已引起國家高度重視,董雙林團隊又開始研究海水池塘高效清潔養殖模式,創建、優化了11種海水池塘綜合養殖結構,系統地研發了水質調控等關鍵技術,實現了高效清潔生産,引領了産業的健康發展。2012年,他們也因此又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近幾年我國近岸養殖幾近飽和,海水養殖從近岸向遠海拓展已是大勢所趨。花甲之年的董雙林,又應産業發展之急需,開始了耕海牧洋的征程。
他長期從事生态養殖理論與技術研究,兩次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首位),出版全國統編教材2本,專著1部;以第一或通訊作者發表論文250篇,其中SCI收錄95篇,授權發明專利11項;培養博士研究生57名,多數已成為我國水産養殖科研和教學的骨幹。并主持完成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科技攻關(支撐)、973、863等國家計劃的項目或課題10餘項。2002年被評為山東省十大優秀教師,2021年榮獲山東省優秀科技工作者稱号。
作為太平洋西部的一個邊緣海,黃海是一個半封閉淺海。每逢夏秋季節,位于黃海中部窪地的深層海水溫度比其他海域都低,于是,物理海洋學家将該水體命名為黃海冷水團。“十二五”期間,董雙林團隊開始謀劃利用黃海冷水團資源養殖優質鲑鳟魚類,創建黃海冷水團國家遠海養殖試驗區。 2012年開始,董雙林和他的團隊走上深遠海養殖科研攻關之路,他有個夙願:在我國的海裡規模化養殖三文魚。研發出不少“黑科技”。“通過注水注氣,養殖設備采用‘沉浮機制’:夏季表層海水過熱時,可下沉至深處的冷水團;秋季表層海水适宜時,可上升至水面。水溫難題破解了。”董雙林介紹,加上鲨魚防護、魚鳔補氣、魚群監控等自主技術的保障,實現了溫暖海域冷水魚類養殖的世界性突破。看到黃海海域“深藍1号”智能網箱一條條近10斤重的三文魚長成收獲的情景,董雙林十分激動。我國用海洋科技“養出”的三文魚,與國外主産區相比,具有成魚快、品質優、病害少、人工與物流成本低等比較經濟優勢。為此,國家青島深遠海綠色養殖試驗區建設已經啟動。
四十年的學術深耕,董雙林已是累累碩果。年逾花甲的他,還筆耕不辍,在向世界講中國故事,還在耕海牧洋,在探索“海上牧漁城”建設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