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風采 | 馬家好:實踐中成長 奮鬥中收獲
發布者:生命學院安全責任人發布時間:2022-07-25浏覽次數:237
馬家好,1965年7月出生于山東省,我校淡水漁業83級校友,畢業後,分配到解放軍農牧大學畜牧水産系,從事水産動物疾病學的的教學、科研工作。在校工作期間(1987年至2000年),攻讀了該校傳染病與預防獸醫學專業的研究生,榮立三等功1次,獲軍隊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均第二署名),發表論文20餘篇。現任廣州利洋水産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馬家好依托農牧大學獸醫專業的優勢,選擇了魚病作為研究方向,建議并推動學校成立了水産動物疾病研究中心。經過幾年的努力,學校的魚病研究水平得到了長足發展,1995年承辦了第四屆魚病學術研讨會(至今北方僅此一次)。
他本人1997年因農業部下達的歐鳗“狂遊病”研究課題來到了福建,并建立了魚病診所。在校的教學和科研工作中掌握較多的是疾病“診斷”知識,而如何“治病”則需要在實踐中摸索。經過三年的治療實踐,他對“治病”有了較深入的認識,獲得了許多寶貴經驗。後來因養鳗業萎縮,診所轉向養蝦服務,但是,蝦病多為病毒病,靠治解決不了根本問題!于是,他又開始了“防病”方面的艱難探索,從改底開始,調水、穩水,沒有産品就自己做,無意中卻加快了水質改良劑領域的發展,至今這個領域養活了至少五千家企業,也成了他個人事業的起點。
可是,防住了病毒病,蝦還是養不好,原因出在哪裡呢?他進一步思考,原來一直沿用“病”的思維考慮問題,如果改用“養”的思維可能會不一樣。老祖宗的八字方針:“水種餌密混輪防管”,後邊的五個字說的是技術,而“水種餌”才是基礎。根據這一理念,他帶領公司人員又開始了蝦苗、蝦料、養蝦、種蝦選育等方面的探索。但就養蝦而言,還是很難成功。他經過進一步地分析發現,人的作用再大也沒有“天”的力量大,所以他認為養殖就是“天水養”,水産養殖是“天人合一”的造物過程,環境病(主要是氣泡病或氣傷)則是養殖的第一大危害。認識到這一層,距離養蝦成功更近了。通過從學校到生産一線,從“診病”到“治病”、“防病”,從“病”到“養”,再從“人”到“天”、“地”,思維一直在變化,他也一直在實踐中不斷成長。
連他本人也不曾想到,這家在當時看來并不起眼的小診所,日後會發展成為國内漁藥直營連鎖店的第一品牌,現在已經發展到500餘家(其中直營店450家)。2002年成立的利洋公司現在已經有水産動保生産基地2處,成為國内水産動保産業的領軍企業。2011年,公司涉足南美白對蝦繁育行業,先後建立海南文昌、福建诏安、廣東珠海、廣東陽江及廣西北海對蝦繁育基地5處。生态育蝦苗獲得成功,并填補了國内空白。2014年底,公司成功在新三闆挂牌。
利洋公司注重研究開發和技術服務,先後設立了8個研究室,6個工程技術中心,養殖試驗場2處。現有技術服務人員1200多名,其中具有研究生以上學曆的50餘人。在他的帶領下,公司緻力于可控生态養殖技術的研究,在養殖水質管理、水産動物疾病診治及水産動保産品的研發等方面取得多項成果,并在全國各地的水産養殖區得到推廣應用。但與外界對利洋公司高度關注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自創辦第一家利洋藥店(原診所)後,此前一直從事教學科研的他就再也沒有發表過任何文章,卻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給養殖戶和公司員工的講課培訓上。在利洋,每年都會有2到3個月的時間是針對技術人員的培訓,至今行業内已有5000餘人經過了利洋的專業培養。公司的發展經曆了很多的坎坷和艱辛,從專業到營銷,再到管理、經營,從1家店到100家店,再到500家店,每一步都會遇到許多不同的困難。一步步提高認知,在奮鬥和實踐中收獲,利洋公司的文化積澱才是最根本、最重要的。“正信專,共創美好生活”的價值觀及奮鬥目标,“奮發、求實、服務、創造”的利洋精神,是利洋人能夠堅持到現在,并繼續奔向美好明天的不竭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