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風采 | 楊富億:初心如磐 砥砺前行

發布者:生命學院安全責任人發布時間:2022-10-02浏覽次數:219

圖片

楊富億,男,我校淡水漁業專業1983級校友。1964年1月出生,1987年畢業于大連水産學院(現大連海洋大學)養殖系淡水漁業專業,獲農學學士學位,被分配到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态研究所(原中國科學院長春地理研究所),從事沼澤地和鹽堿濕地魚類多樣性與漁業科研工作,中共黨員,現為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态研究所研究員,《濕地科學》編委。

圖片


圖片

不懼困難指方向

楊富億參加工作後,在國家“七五”科技攻關期間,從事三江平原沼澤地“稻-葦-魚”綜合治理與合理利用研究,總結出高寒地區酸性沼澤地池塘養魚“大坡降池底”的理論與實踐;國家“八五”科技攻關期間,從事松嫩平原低窪易澇鹽堿地漁業利用研究,研發出以稻田養魚、葦塘養魚、泡沼養魚為核心技術的碳酸鹽型鹽堿濕地漁業利用技術與模式;國家“九五”科技攻關期間,從事長白山區小流域綜合治理與合理利用研究,研發出以提高林蛙雌性種群數量為核心技術的長白山區中國林蛙野外高效養殖技術與模式。


圖片


圖片

苦心鑽研助發展

楊富億作為科研骨幹,一直從事一線科研工作,為科研成果的總結積累了大量第一手資料。以第一作者發表論文137篇,獨著和以第一著者出版《東北―内蒙古高原沼澤濕地魚類多樣性》《東北蘇鹽堿濕地漁農綠色發展》《東北―蒙新漁業發展70年研究叢書》等科技著作12部(包括2部國家出版基金項目),作為第一發明人授權發明專利13件,以第一起草人制訂吉林省地方标準《中華絨螯蟹鹽堿沼澤生态養殖技術規範》(DB 22/T 2381-2015)和《沼澤地生态養魚技術規範》(DB 22/T 2712-2017),其撰寫的國家政務咨詢《關于松花江流域魚類資源恢複的建議》2015年被中共中央辦公廳《每日彙報》采用。以水産養殖技術作為主要内容之一的項目成果“吉林西部退化鹽堿濕地恢複與合理利用關鍵技術研究”獲2015年度吉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排名第三)。


圖片


圖片

勤勞肯幹肯擔當

2000年以來,以吉林西部為科研基地,楊富億開始從事可養海洋生物的内陸碳酸鹽型鹽堿濕地移殖技術研發工作。通過“蘇打鹽堿泡沼對蝦養殖技術研究”,研發出以培育堿化蝦苗為核心的内陸碳酸鹽型鹽堿濕地對蝦馴化移殖關鍵技術,并提出“堿化蝦苗”的概念。通過“退化鹽堿濕地生态恢複與合理利用關鍵技術與模式研究”,研發出碳酸鹽型鹽堿蘆葦濕地扣蟹環境适應性馴化技術和成蟹生态養殖技術,使扣蟹放養成活率從最初不足50%,一下子提高到85%以上,商品蟹養殖從2002年吉林西部10隻扣蟹的鹽堿濕地馴化實驗開始,也以“星火燎原”之勢,擴展到東北西部的吉(吉林)黑(黑龍江)蒙(内蒙古)廣大地區,商品蟹年産量達到8~10萬噸,約占全國商品蟹年産量的1/10,在脫貧攻堅戰役、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和促進鄉村振興中,都發揮了重要作用。“10隻扣蟹”的故事被收錄到電視系列片《松花江》第4集 江湖的相遇,2021年9月10日,由中央電視台(CCTV-9)播出。2006~2011年和2014~2019年,還分别參加了國家基礎性工作專項“中國湖泊水質、水量和生物資源調查”和“中國湖泊沉積物底質調查”中魚類和漁業生态内容的調查。該項目為我國湖泊科學研究、湖泊環境規劃與管理提供了有力的科學數據支撐,滿足了國家需求,更好的為國民經濟建設服務,對我國湖泊學研究、湖泊資源開發利用、環境和生态保護具有重要的基礎數據支撐價值。

圖片

圖片

楊富億用二十多年的時間诠釋了“熱愛”這個詞。如他所說“選自己所愛,愛自己所選,堅定走下去。”正是熱愛,讓他一直堅持在一個領域,不斷的做研究,科研攻關一個又一個項目,為我國的的濕地養殖做出貢獻,努力尋找濕地保護和水産養殖的平衡,将水産養殖可持續性與養殖共存的濕地生态提升了一個新的台階。


Baidu
sogou